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三叶苷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保护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

    李佳昊;李丹;唐其柱;

    目的:探讨三叶苷(TLB)在心肌梗死(MI)后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小鼠MI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生理盐水组(15只)、对照+TLB组(15只)、MI+生理盐水组(25只)、MI+TLB组(25只)。假手术或MI手术后3 d,每日以10 mg?kg~(-1)剂量的TLB持续2周灌胃给药,对照小鼠则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处理。造模终点取小鼠心脏和血清作病理和生化分析。TTC染色观察MI面积;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测量心脏大体和心功能指标;HE染色和WGA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PSR染色、Col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水平;DHE染色检测心肌ROS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TLB显著改善小鼠MI后的梗死面积和心功能(P<0.05)。TLB抑制MI小鼠心肌肥厚和心脏结构紊乱(P<0.05)。TLB减轻心肌梗死小鼠的心肌纤维化(P<0.05);TLB缓解MI小鼠的心脏氧化应激水平(P<0.05)。机制上,TLB可上调细胞核Nrf2蛋白水平,促进Nrf2的核转位和下游抗氧化基因SOD2、HO-1的表达。结论:TLB通过靶向Nrf2-Keap1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肥厚、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

    2025年08期 v.46 955-962+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佛手柑内酯可能通过靶向HSD11B2抑制子痫前期进展

    陈婷婷;雷帝;周晗璟;范翠芳;

    目的:研究佛手柑内酯(Bg)在子痫前期(PE)中的治疗作用及可能作用靶点。方法:PE大鼠通过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造模,给予Bg治疗后检测孕鼠血压、尿蛋白,以及仔鼠重量和头臀长等妊娠结局。通过RNA-seq分析不同组孕鼠胎盘基因表达差异情况并找到可能作用靶点。通过公共数据验证作用靶点在PE和不同胎盘细胞中的表达。结果:Bg可以明显缓解PE大鼠的高血压及蛋白尿,并且对母胎没有明显毒性作用。通过RNA-seq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羟基类固醇11-β脱氢酶2(HSD11B2)可能是Bg改善PE的作用靶点。HSD11B2在人类PE胎盘中表达下调,并且主要表达在绒毛滋养层细胞。Bg可以上调PE中HSD11B2的表达。结论:Bg可能通过靶向HSD11B2缓解PE发展,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PE的潜在药物。

    2025年08期 v.46 963-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山茱萸活性成分抗三阴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温海燕;方思琳;张玲莉;兰昱;张孟柯;刘妍灼;陈静;周思齐;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山茱萸中活性成分抗三阴乳腺癌(TNB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山茱萸中活性成分,并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中获取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检索TNBC的靶基因,将上述活性成分和TNBC靶基因取交集,获得山茱萸活性成分治疗TNBC潜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山茱萸-活性成分-疾病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R软件获取功能和通路富集结果。采用Autodock对排名前3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获得结合最稳定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为羟基芫花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采用CCK-8和transwell分别检测羟基芫花素作用下TNBC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EGFR、PI3K及AKT的表达水平。结果:山茱萸中活性成分有13个,193个潜在靶点,与TNBC治疗相关的前3个活性成分为羟基芫花素、亚麻酸乙酯和腺齿紫金牛鲲,核心靶点为AKT1、BCL2、EGFR等。GO富集结果主要集中在蛋白激酶活性作用上,KEGG结果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羟基芫花素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较稳定,其中与EGFR结合能最低。CCK-8结果显示羟基芫花素显著抑制人TNBC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显示羟基芫花素显著抑制TNBC细胞侵袭,羟基芫花素作用下的蛋白结果表明EGFR,p-PI3K及p-AKT的蛋白水平受到抑制。结论:羟基芫花素为山茱萸中发挥抗TNBC的活性成分。羟基芫花素可有效抑制TNBC细胞增殖、侵袭,EGFR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羟基芫花素的潜在作用机制。

    2025年08期 v.46 970-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0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姜黄素调控USP20/NF-κB通路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

    熊凤梅;孙娜;刘卓;石晓岚;刘瑞萍;石曌玲;蔡玉香;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调控USP20/NF-κB通路减轻阿霉素(DOX)心肌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DOX处理H9c2心肌细胞制备细胞毒性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DOX处理组(DOX)、Cur干预DOX组(DOX+Cur)以及Cur联合USP20 siRNA转染干预DOX组(DOX+Cur+si-USP20)。光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DCFH-DA染色检测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Cytochrome c、TNF-α、IL-1β、IL-6以及USP20、NF-κB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USP20表达。结果:和Control组相比,DOX组H9c2细胞形态肿胀、活力降低,LDH活性和ROS水平增加(P<0.01),Cleaved caspase-3、Cytochrome c表达增加,TNF-α、IL-1β和IL-6表达增加(P<0.01),USP20表达降低,胞核NF-κB表达增加,胞质NF-κB表达降低(P<0.01);和DOX组相比,DOX+Cur组细胞形态改善,活力增加、LDH活性降低(P<0.01),Cleaved caspase-3、Cytochrome c表达和ROS水平降低(P<0.01),TNF-α、IL-1β和IL-6表达降低(P<0.01),USP20表达增加,胞核NF-κB表达降低,胞质NF-κB表达增加(P<0.01);和DOX+Cur组相比,USP20敲除能逆转Cur对DOX诱导的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P<0.01)。结论:Cur通过调控USP20/NF-κB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减轻DOX引起的H9c2细胞毒性。

    2025年08期 v.46 980-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青心酮通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大鼠骨折愈合的机制

    史桂荣;任博文;张仲博;王莉莎;张啟威;史栋梁;

    目的:探讨青心酮(DHAP)诱导大鼠股骨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青心酮组、骨折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青心酮治疗组。其中青心酮治疗组和骨折模型组大鼠制备股骨骨折模型。在术后3、7、14、28 d采用骨密度仪检测大鼠右股骨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含量。分离大鼠BMSCs,采用不同浓度青心酮(1、5、10、50、100μmol·L~(-1))处理,ELISA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和OC含量;CCK-8试剂盒检测BMSCs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骨钙蛋白(BGP)、骨形成蛋白3(BMP3)和成釉蛋白(AMBN)的表达。STING预测BMP3与AMBN的结合,并通过免疫共沉淀法进行验证。构建靶向BMP3或AMBN的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BMSCs来执行逆转实验,验证青心酮对BM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结果:与骨折模型组相比,青心酮(30、50、80 mg·kg~(-1))治疗组呈剂量依赖性上调大鼠血清OC和Ⅰ型胶原水平(P<0.01)。与对照组相比,成骨分化组ALP、OC、BGP和BMP3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青心酮干预组较成骨分化组ALP、OC、BGP和BMP3水平呈剂量依赖性进一步上调(P<0.05)。此外,AMBN是BMP3的互作蛋白,干扰AMBN或BMP3能够抑制青心酮诱导BMSCs的成骨分化。结论:青心酮促进大鼠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这一作用可能与BMP3和AMBN的表达有关。

    2025年08期 v.46 986-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

  • 过表达miR-96-5p促进高糖下滋养层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吴珊;张意珍;汪圆琴;蔡庆华;

    目的:揭示miR-96-5p对高糖(HG)下滋养层细胞HTR-8/SVneo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TR-8/SVneo细胞,根据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及转染质粒不同,将细胞分组:正常组、高糖组、HG+miR-NC组、HG+miR-96-5p组、HG+miR-96-5p+pcDNA组、HG+miR-96-5p+FOXO1组。Western Blot检测叉头框蛋白O1(FOXO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R-96-5p相对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测定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结果:HG处理降低miR-96-5p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在HG处理的细胞中,miR-96-5p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细胞凋亡。FOXO1是miR-96-5p的一个靶基因,且过表达miR-96-5p负调控FOXO1蛋白表达。增加高糖刺激的细胞中FOXO1的表达减弱miR-96-5p模拟物对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论:miR-96-5p在高糖诱导的HTR-8/SVneo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miR-96-5p可通过靶向FOXO1,促进高糖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细胞凋亡。

    2025年08期 v.46 994-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FN1和TNFRSF11B的异常表达和预后不良及肿瘤微环境变化有关

    高建;郑子芳;张国烈;

    目的:分析FN1和TNFRSF11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和与肿瘤微环境(TME)评分的关系。方法:使用R和R包分析TCGA-THCA和GSE3678数据,探索FN1和TNFRSF11B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随后从基质细胞、免疫细胞浸润评分和肿瘤纯度分析PTC的TME,并分析靶向免疫治疗检查点。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FN1和TNFRSF11B在PT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TCGA-THCA、GSE3678以及临床样本中,一致性检出PTC中FN1高表达(P<0.001)和TNFRSF11B低表达(P<0.05);高表达的FN1和淋巴转移以及无进展生存显著相关(P<0.05);FN1高表达和TNFRSF11B低表达可显著影响TME(P<0.05);FN1和TNFRSF11B异常表达可用于靶向免疫治疗评估。结论:PTC患者FN1和TNFRSF11B的异常表达和预后不良及肿瘤微环境变化有关,可用于靶向免疫治疗评估,是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2025年08期 v.46 1000-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血管低位或高位结扎对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

    镇俊烽;刘文明;严想元;吴彪;

    目的:探讨采用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血管低位或高位结扎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9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3例行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血管高位结扎术(高位组),余下95例者则行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血管低位结扎术(低位组),观察术后两组患者LARS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LARS的风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位组患者LARS的发生率为45.26%,明显低于高位组患者(P<0.05),且低位组LARS的严重程度也明显较轻(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部位、血管结扎方式、辅助放化疗、体质量指数、肿瘤直径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LARS有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位肿瘤病灶、肿瘤直径、肿瘤至肛缘距离、高位结扎、辅助放化疗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LARS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至肛缘距离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LARS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中采用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血管低位结扎方法术后LARS发生率低,严重程度相对较轻,且血管结扎方式是术后发生LARS的关联因素,低位结扎可能会降低LARS的发生风险。

    2025年08期 v.46 1009-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肺结核患者短期抗结核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改变

    张梦;康亮;郑婷;程文涛;周霞;沈力;陈慧冬;

    目的:探索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健康对照者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受短期抗结核化疗后肠道菌群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门诊或住院诊断为痰抗酸染色涂片阳性且未经治疗的肺结核患者20例作为肺结核未治疗组(TBZ),使用标准化抗结核方案治疗1月后的肺结核患者20例作为肺结核治疗1月组(TBM),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HC)。收集受试对象血液标本检测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白蛋白值,收集新鲜粪便标本对细菌16S rRNA V3~V4区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QIIME2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仅引起肠道菌群轻微改变,而短期抗结核治疗可引起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其菌群结构明显改变。与TBZ组相比,TBM组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下降且其菌群结构的差异显著。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共筛选出25种差异显著的标志性物种,TBZ组富集消化链球菌属;HC组富集乳酸杆菌属、多尔氏菌属、粪栖杆菌属、气单胞菌属,TBM组富集的菌群为梭菌属、丁酸球菌属等细菌。肠道粪栖杆菌属与患者体质量指数正相关;肠道毛螺旋菌属和瘤胃球菌属与患者血总胆固醇水平正相关;而肠道双歧杆菌与血总胆固醇水平负相关,而链球菌属与白蛋白负相关。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未改变人肠道菌群的丰度,短期抗结核治疗可引起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改变,各组筛选出的特异性物种可为肺结核的诊疗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2025年08期 v.46 1014-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Cys-C、Cr、eGFR的相关性

    郭畅;闵汇刚;杨娟;徐浩博;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的特点,及其与胱抑素C(Cys-C)、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润武钢总医院神经内科老年患者219例,分为高血压组133例和非高血压组86例。采用CSVD总体负荷评分量表反映CSVD的严重程度。结果:高血压组BMI、Cys-C、Cr、TG、Hcy水平及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24.26±2.85) vs(22.94±2.87) kg·m~(-2),P=0.001;(1.06±0.22) vs(0.96±0.18) mg·L~(-1),P=0.005;(70.41±17.16) vs(65.14±16.26)μmol·L~(-1),P=0.025;(1.31±0.63) vs(1.11±0.49) mmol·L~(-1),P=0.016;(12.54±4.06) vs(11.20±2.82) mmol·L~(-1),P=0.044;28.6%vs 15.1%,P=0.021],eGFR水平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102.04±25.82) vs(114.65±30.62) mL·min~(-1)·1.73 m~(-2),P=0.001]。高血压组PV-WML评分、D-WML评分、Fazkes评分、CSVD总负荷评分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1.65±0.79) vs(1.42±0.66)分,P=0.022;(1.37±0.82) vs(1.03±0.73)分,P=0.002;(3.02±1.50) vs(2.45±1.28)分,P=0.003;(1.80±0.83) vs(1.43±0.79)分,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CSVD总负荷评分与年龄、Cys-C、Cr呈正相关(P<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02)。结论:高血压患者CSVD总体负荷评分更高,腔隙性脑梗死、周围血管间隙扩大、脑微出血比例更高;Cys-C、Cr、eGFR与患者CSVD总体负荷明显相关。

    2025年08期 v.46 1022-1026+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手术治疗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黄坤;何运胜;赵攀;赵平武;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手术治疗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提取SEER数据库中2000—2019年期间经病理确诊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手术划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比较两组肿瘤特异生存期(CSS)和总生存期(OS)的差异,并分析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总共纳入5 465例,中位随访78个月。其中手术组4 643例(84.96%),非手术组822例(15.04%)。手术组4 643例中共死亡1 481例(31.90%),肿瘤相关性死亡846例(18.22%)。非手术组822例中共死亡524例(63.75%),肿瘤相关性死亡342例(41.6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1、3、5年OS率分别为:96.32%,89.27%,81.80%和82.14%,63.82%,49.13%;1、3、5年CSS率分别为:97.75%,92.85%,87.98%和86.40%,73.16%,6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1)。手术治疗能提高GIST患者的OS(HR=0.44,95%CI:0.38~0.51,P<0.001)和CSS(HR=0.41,95%CI:0.34~0.50,P<0.001)。结论:手术治疗能提高GIST患者的OS和CSS。但对于小GIST和肛门结直肠来源的GIST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应该慎重。

    2025年08期 v.46 1027-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肺康复训练对老年住院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江志国;严荔;王丝蕊;柯洁;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肺康复训练对老年住院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全科医学科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老年住院伴吞咽障碍患者5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吞咽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各25例。吞咽训练组采用临床对症治疗以及吞咽训练,而联合训练组在吞咽训练组的基础上增加肺康复训练,评估两组患者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吞咽功能[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肺功能[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以及营养状态[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结果:训练4周后,SWAL-QOL和SSA都显示联合训练组的吞咽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FVC、FVE_1、MIP以及ME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训练组患者的营养学指标Hb、ALB以及TP水平均高于吞咽训练组(P<0.05)。结论:吞咽训练联合肺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的吞咽障碍及营养状态,提高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2025年08期 v.46 1035-1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基于肺腺癌肿瘤标志物建立临床分期诊断模型

    廖聪;甘甜;汪靖婷;龙云;张寒菲;廖生俊;

    目的:分析肺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探讨肺腺癌肿瘤标志物分期诊断模型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23年10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肺腺癌临床及CEA、CA125、NSE、CA153、CA199、SCC、CA211、CA724、HE4、AFP、β-HCG、ProGRP等肿瘤标志物资料,根据第9版TNM临床分期将肺腺癌分为Ⅰ、Ⅱ、Ⅲ、Ⅳ期,分析不同临床分期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运用5折交叉验证选出最佳的超参数“ntree”,建立早期肺腺癌肿瘤标志物诊断模型,使用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F1分数、整体准确率评估模型诊断价值。结果:3 354例不同分期肺腺癌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最大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肿瘤实性成分、CEA、CA125、NSE、CA153、CA199、SCC、CA211、CA724、HE4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25、CA211表达在Ⅰ至Ⅳ期逐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肺腺癌临床和肿瘤标志物建立临床分期诊断模型总体准确率为80%,早期肺腺癌诊断准确率86%,召回率86%,精确率80%,F1分数为0.82。结论:肺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分期诊断模型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025年08期 v.46 1040-1045+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直肠癌患者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脑网络度中心性研究

    刘昌盛;郝光远;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直肠癌(RC)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大脑网络节点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期间,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招募了20名RC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HCs)。所有参与者在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上均进行了紧密匹配(每组均为9名男性和11名女性)。所有受试者均在影像科接受了静息状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通过静息态脑网络度中心性(DC)技术对大脑网络节点的活动进行了量化,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的DC值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C组在左侧小脑、右侧小脑以及左侧小脑脚等区域的DC值显著降低;而在右侧海马旁回、右侧岛叶以及右侧角部额叶下回等区域的DC值则显著升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患者存在小脑网络、岛叶以及额叶等脑区的网络功能异常,这表明RC患者可能伴随着大脑神经功能的改变。

    2025年08期 v.46 1046-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多数据集预测MMP8作为脓毒症和乳酸代谢的关键调控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验证

    程德忠;刘雯珺;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识别乳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并探索脓毒症的亚型分类及其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方法:分析两个GEO数据集(GSE134347和GSE65682)中的转录组数据,利用差异表达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等方法,确定关键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一致性聚类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免疫细胞组成。此外,构建体外炎症诱导模型验证预测的靶点。结果:确定了17个乳酸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富集显示和细菌防御反应通路相关。将脓毒症分为两个亚型,cluster1中嗜酸粒细胞等丰度增加,中性粒细胞等减少。发现BPI、HGF、HP、LCN2、LTF、MMP8和RETN在cluster1中上调,在cluster2中下调。分子实验证明,靶向MMP8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乳酸释放。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脓毒症患者中乳酸代谢通路的富集,确定了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5年08期 v.46 1053-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微创髂腰固定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疗效分析

    汪亮;祝少博;向一鸣;

    目的:探讨微创髂腰固定与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对骨盆后环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微创切开复位髂腰固定治疗组(n=39)与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固定治疗组(n=3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肢的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伤口感染、激惹征、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长达2年以上的随访。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固定组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髂腰固定组(P<0.01);髂腰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P<0.01)、术后VAS评分更低(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髂腰固定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及患者功能评分高于骶髂螺钉固定组(P<0.05);骶髂螺钉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更低(P<0.05)。结论: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固定可降低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手术相关参数及并发症,但微创髂腰固定技术可获得更优质的骨折复位和骨盆临床功能。

    2025年08期 v.46 1063-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综述与Meta分析

  • 荟萃分析蔗糖羟基氧化铁治疗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和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刘传娇;张磊;王亿平;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蔗糖羟基氧化铁治疗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和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中对照试验注册库以评估蔗糖羟基氧化铁在降低透析患者磷酸盐和纠正贫血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采用蔗糖羟基氧化铁治疗,对照组采用其他降磷药治疗),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5月1日。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试验,2 342名患者;Meta结果显示:(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效降低了血清磷水平,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差(MD)为0.03 mmol·L~(-1);95%可信区间(CI):-0.08~0.13,P=0.61];(2)观察组比对照组血红蛋白升高水平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79 g·L~(-1);95%CI:8.13~13.46,P<0.000 01);(3)观察组比对照组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7%;95%CI:6.09~7.91,P<0.000 01);(4)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铁蛋白升高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标准MD(SMD)=0.11;95%CI:-0.14~0.37,P=0.38];(5)观察组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值(RR)=2.01%L;95%CI:1.59~2.55,P<0.000 1];(6)观察组服药剂量低于对照组(MD为-5.42,95%CI:-7.65~-3.19,P<0.000 01)。结论:蔗糖羟基氧化铁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清磷水平,还可以改善透析患者贫血。

    2025年08期 v.46 1068-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恶性肿瘤中CCL2/CCR2信号轴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平平;杨阳;高月;潘岑;

    趋化因子CCL2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CCR2结合,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CL2主要由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间质细胞表达,通过募集表达CCR2的细胞发挥其生物学活性。CCL2/CCR2信号轴的激活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以及调节肿瘤微环境。CCL2/CCR2信号轴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靶点。本文主要对CCL2/CCR2信号轴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8期 v.46 1078-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机械力诱发瘢痕增生机理及减张治疗研究进展

    肖心月;齐雯丽;郭能强;

    由烧伤或严重创伤引起的瘢痕形成可显著损害皮肤的结构完整性并导致皮肤附属物的永久性丧失,最终损害其正常生理功能。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过度组织修复的结果。最近的研究表明,瘢痕与病理性瘢痕受张力、机械压力和刚度等生物力学力的影响。机械力显著影响伤口愈合和皮肤再生,越来越多的证据强调了有针对性地调节机械信号以增强皮肤再生的潜力,通过影响机械信号转导来减少瘢痕形成及治疗病理性瘢痕。因此,瘢痕的有效防治需要彻底了解机械力在瘢痕进程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瘢痕形成过程中机械力的作用以及皮肤张力控制在瘢痕防治中的应用。

    2025年08期 v.46 1085-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白塞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累及的生殖器溃疡治疗进展

    陈杉;陈思;周利敏;

    白塞病(B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复发性、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环境诱因和免疫异常等方面在其疾病等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皮肤黏膜病变是BD的标志,生殖器溃疡虽然较少作为BD的首发症状出现,但其发生率仍可高达51.7%~93.0%。本文主要对BD的发病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并关注BD累及生殖器溃疡的治疗方法。

    2025年08期 v.46 1091-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下载本期数据